会议介绍

(一)第三届临床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SCI论文撰写培训班

2015年7月16-19日

【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2015-15-02-004 (国)

医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求索、不断学习的过程。面对医学发展及医生素质提高的两大需求, 在校学习的科研设计、医学统计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发挥作用,临床医务工作者面对医学科研更是感到迷茫!在实际科研中,相当多的科研人员仍以自己最习惯的思维进行科研研究!在进行科研设计时,置三要素、四原则而不顾,纳入标准不明确,选择指标不恰当,研究因素为单因素还是多因素亦不清楚,纳入对象不随机,基线不可比,随意设立对照组,样本估计不准确;数据描述不恰当,统计分析方法选择不合理......等。研究发现,即使发表在N Engl J Med 、JAMA 和Lancet三大著名医学杂志上,亦近1/3的研究数据结果未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很多作者由于缺乏医学科学论文的写作知识,所撰写的论文不符合条件而得不到发表,甚至使很多有价值的素材被浪费。

如何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 捕捉科研方向、进行科研设计、选择统计方法及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等都是我们面对的迫切且实际的问题。为此, 我们拟定于2015年7月16-19日, 举办第三届临床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实战培训班/SCI培训班。此次培训有别于其他科研院所及杂志举办的提高班或高级班, 主要针对临床医生科研设计、统计学的薄弱环节进行培训。此次培训班将由杨旭副主任牵头,邀请擅长临床科研设计/统计学/论文撰写的胡永华教授、陈大方教授、Yuchuan Ding及彭晓霞教授等担任主讲,统计学专家刘芬副教授、王安心博士负责统计学实战操作,以期能够为学员带来更大的的收获!

 

主办单位: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循证医学教研室

协办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中心

协助单位: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全科医学》、《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临床荟萃》、《临床误诊误治》、《解放军医药杂志》、医脉通、杏树林

培训时间:  2015年7月16日全天报到,2015年7月17-19日开课。

培训对象:  临床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 、研究生等。

备    注:

(1)上机实践需自带笔记本电脑,提前安装好PASS软件、Meta-DiSc软件、Epidata软件、SPSS软件等

(2)报名时,可向会务组联系人通过手机提前索取下载的云盘地址及密码(360云盘中存有练习用的数据集,供大家下载、提前练习),如有其它要求,请通过E-mail或电话说明。

  (3)授予国家级I类学分6分。

 

会务组联系人:曾勇 张馨雨17080080176 15910660397  E-mailbeidahangtianpxb@126.com

 

 

日期

时间

教师

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授课题目

内    容

 

7.17

周五上午

8:30

9:50

杨  旭

   主任医师,

北大副教授、硕导

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科研思维及方法

临床研究的定位,课题设计原则;如何提出科学的临床

问题;临床科研的流程。

10:00

12:00

胡永华

教授、博导

北大公卫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临床课题设计难点

临床课题主要分类,不同类型的临床设计要点,样本量估计、随机化及偏移等处理策略

 

 

7.17

周五下午

 

14:00

15:50

彭晓霞

副教授、硕导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样本量的估计及数据管理

抽样分布的概念,第一类错误及第二类错误概念;PASS软件使用—样本含量的估计与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的计算 

16:00

18:00

彭晓霞

副教授、硕导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诊断学案例数据处理

诊断学案例的设计、数据处理--ROC软件Med-calc使用

 

7.18

周六上午

8:00

9:50

王安心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病因学、预后案例数据处理

病因学、预后案例的设计、数据处理

10:00

12:00

杨旭/金迪

  主任医师,

北大副教授、硕导

航天中心医院

(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

队列研究的设计

队列研究的设计:如何CRF表制定及Epidata数据管理

 

7.18

周六下午

14:00

15:50

刘芬/袁宝石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航天中心医院

SPSS 操作培训1

单因素/多因素/单水平/多水平及设计解析、单因素

(计量、计数)资料培训

16:00

18:00

刘芬/袁宝石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航天中心医院

SPSS 操作培训2

单因素/多因素/单水平/多水平及设计解析、单因素

(计量、计数)资料培训

 

7.19

周日上午

8:00

9:50

刘芬/袁宝石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航天中心医院

SPSS 操作培训3

线性相关及回归;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 回归分析;

生存资料的分析

10:00

12:00

刘芬/袁宝石

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航天中心医院

SPSS 操作培训4

线性相关及回归;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 回归分析;

生存资料的分析

 

7.19

周日下午

14:00

15:30

陈大方

教授、博导

北大公卫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

如何进行临床数据挖掘、分析

多因素分析、多水平分析、复杂自变量关系分析等

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技巧

15:40

16:40

Yuchuan Ding/余丹

教授、博导/博士后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美国加州大学

SCI论文的撰写、投稿

SCI的论文格式,修稿注意事项、网上投稿,投稿事宜

16:50

18:00

彭晓霞

副教授、硕导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医学论文报告撰写规范

STROBE/STARD/CONSORT

第三届《临床医学科研设计、统计学方法及SCI论文撰写》培训班内容


主 要 内 容

 

7月17日(周五)

上午8:30-12:00

模块1 杨 旭教授   临床医学科研思维及方法 

临床课题的主要分类、临床研究的定位、临床科研流程。如何提出临床科学性问题,如何进行课题的专业设计及流行病学、统计学设计。临床课题的新颖性、科学性及实用性问题。

模块2 胡永华教授  临床流行病学设计,临床课题设计的难点处理

流行病学概念(患病率、发病率等);

现况调查(主要指标患病率、样本量的计算、随机抽样方法);

筛检与诊断实验(误诊率、漏诊率、灵敏度、特异度的计算,ROC曲线的含义);

病例-对照研究(OR值的计算、OR值的95%可信区间、患病率的计算);

队列研究(RR值的计算.RR值的95%可信区间、归因危险度、发病率的计算);

RCT 研究的设计及评价;

不同类型的临床设计要点,样本量估计、随机化的处理及偏移的处理等。

下午14:00-18:00

模块3 彭晓霞教授  临床研究的统计学设计:检验效能与样本量估计—PASS软件、治疗性研究的倾向性评分法,

抽样分布的概念,第一类错误及第二类错误概念;PASS软件使用—样本含量的估计;检验效能(power of test)的计算。

临床疗效比较的新方法--评价倾向评分法(Propensity Score)。

模块4 彭晓霞教授  诊断学案例设计、数据处理--ROC的软件Meta-DiSc使用。

诊断学案例设计、数据处理- Meta-DiSc使用。

          

7月18日(周六)

上午8:30-12:00

模块5 王安心博士 病因学、预后案例的设计、数据处理 。

病因学、预后案例的设计、数据处理。

模块6 杨 旭教授   Epidata数据库的使用

Epidata 数据库简介,框架,变量设置、数据录人,数据核对、数据导出。

下午14:00-18:00

模块7  刘 芬教授 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培训SPSS 操作培训

统计学软件SPSS、SAS区别;SPSS的框架及常用模块运用;数据转换、数据导入导出。正态性检验、正态资料及非正态资料的正确表达;方差齐性检验。

单因素/多因素/单水平/多水平及设计概念。单因素设计(包括单组设计、配对设计、成组设计和单因素多水平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重复测量设计、随机化分组的实施方法。

列联表的独立性检验( Fisher精确概率法、一般检验、校正检验、MH 检验);列联表的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列联表的相关分析(即Spearman 秩相关分析)。

结果变量为有序变量的列联表的差异性检验(Wilcoxon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CMH校正的秩和检验)。               

    

7月19日(周日)

上午8:30-12:00

模块8  刘 芬教授 王安心 相关及回归培训; 多因素资料,生存资料的分析SPSS 操作培训

简单线性相关及回归、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函数;Log-rank 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

下午14:00-18:00

模块9  陈大方教授   如何进行临床数据挖掘、分析

 如何从临床资料中挖掘到适合发表高质量文章所需要的数据,如何巧妙运用多因素分析、多水平分析、复杂自变量关系分析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模块10  Yuchuan Ding教授/余丹博士后SCI论文撰写、投稿及注意事项(如何和国外审稿、编辑沟通)

SCI的论文要求格式,内容要求;如何进行投稿(选择相关专业的杂志或综合杂志),网络如何投稿,不同设计类型的文章应投递的IF分值的选择等;修稿注意事项;SCI投稿相关服务。

模块11  彭晓霞教授  医学论文报告撰写规范

观察性研究(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报告规范--STROBE介绍,诊断试验准确性研究的报告规范—STARD介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告规范—CONSORT介绍。

 

 

专 家 介 绍

胡永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主任,英国皇家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士,澳大利亚Griffith大学人口与环境科学所兼职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中华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卫生教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诱变剂学会常务理事。承担《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副主编。目前已出版《公共卫生基础》、《遗传流行病学》等著作。目前已在国内外学术性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要研究领域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研究,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和流行病学方法学研究等。

 

陈大方,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系教育部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目前为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 Therapy,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Ope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Open Journal of Genetics,Journal of Endocrine and Metabolic Diseases,Pharmacology & Pharmacy期刊审稿人。1994至2002年,负责北京大学医学部与美国哈佛大学十多项国际合作课题。1998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基金资助,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群体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2000年回国后作为课题负责人或子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计生委重大科技课题、北京市科委重点课题、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以及国内合作课题二十余项。主编专著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共发表科研论文140余篇,其中SCI论文54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流行病学、医学科研数据挖掘。

 

 

Director of Cerebrovascular Research 

Associate Chair for Research

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Surger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底特律医学中心教授

Yuchuan Ding, M.D., Ph.D.

 

Widely known for his extensive research in neurosciences, Yuchuan Ding, M.D., Ph.D. currently serves as the Director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Laboratories, and the Associate Chair for Research in Department ofNeurological Surgery,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Clinical Faculty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Health Science Center at San Antonio. Dr. Ding also holds the position of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 Neurosurgery, and Neurology for the Capital University of Medicine in Beijing, China, and for Weifang Medical College in Shandong, China.

This exceptional doctor received his Medical Degree at Beij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and his M.S. in Surgery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 Beijing, China. Dr. Ding continued on to his Ph.D. in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n Canberra, Australia. After finishing his residency in China, Dr. Ding became an attending surgeon.  He received his PhD in Australia.  Dr. Ding, then, had his postdoctoral training at 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in USA and proceeded to become a faculty a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Dr. Ding is currently a member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roke Council, the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USA), the Australian Neuroscience Society, Plastic Surgery Research Council (USA), National Neurotrauma Society (USA), and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erebral Blood Flow & Metabolism.   

His expertise as a researcher in biochemical sciences and neurosciences had led Dr. Ding to profound advances and conclusions with therapies of strok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thermal injury.  His research includes intra-arterial infusion and local brain hypothermia, beneficial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after stroke, ethanol and oxygen-induced neuroprotection, as well as close head injury on blood brain barrier disruption and synaptogenesis.  Dr. Ding has published over 110 peer-reviewed articles and numerous abstracts, as well as many book chapters.

  .

丹(Dan Yu, M.D.,Ph.D),医学及生物学博士,主要从事有关细胞紧密连接蛋白的动态运动及肠壁功能障碍的关系研究。2003至2010年获得美国全额奖学金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博士后的研究,期间研发了新的单分子远红外荧光蛋白并将其成功的应用与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开发,申请了多项国际专利,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世界级影响力,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重大学术大会进行交流;近年来发表18篇文章,平均每篇文章SCI IF在25分以上,总的影响因子超过500,包括PNAS, Nature Method, Nature Communication,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JCB),Annual Review of Physiology,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Molecular Membrane Biology,Gastroenterology,Biochimica Biophysica Acta,Neurological Research,etc。具有丰富的SCI文章修改、写作以及发表经验,成功帮助国内学者以及临床医生进行英文母语润色、发表了80余篇SCI文章。

彭晓霞,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儿童医院循证医学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主要承担《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教学工作,负责留学生的《循证医学》英文授课。曾先后在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获得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奖。近5年承担的研究项目有国自然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1项,卫生部行业基金子课题1项,参与了“邯郸眼病队列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1篇。在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成功注册2项meta分析,在PLoS ONE等学术期刊上发布7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同时在Contemporary clinical trials等期刊上发表的临床研究方法学的文献被同行多次引用。2006年,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2013年入选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计划。

 

 

 

 

 

 

,北大医学部博士、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副教授、系副主任。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以病例双亲设计为基础的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全基因组关联研究》(2012-2014年,项目负责人)。2014年获得美国中华医学会慕课启动项目《The start-up fund for development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 in Epidemiology》(2014-2015年,项目负责人)。承担本系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讲授,并开设了双语本科生选修课《Fundamental Epidemiology》。2012年获一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教学项目《英文授课的效果评估》(2012-2014年,项目负责人)。2014年作为主讲人之一制作完成了国内第一门流行病学慕课,先后在Coursera大学上线,海内外共有70多个国家的2千多名学员注册学习。研究方向为遗传流行病学,慢性病流行病学。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肺癌杂志》、《中华肿瘤预防杂志》等杂志审稿人。曾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首都医科大学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青年骨干教师”,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先后参与编写《医学现场调查技术与统计方法》、《医学统计学SPSS软件实验教》、《医学统计学案例版实习指导(第二版)》、《医学统计学与SPSS软件实现方法》、《Medical Statistics》、《Clinical Epidemiology》和《临床流行病学》等教材及专著。2009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卢斯分校做访问学者。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和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等项目;曾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香港大学合作项目、国家“863”项目及与美国UCLA合作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在《Gastroenterology》、《PLoS ONE》、《Public Health》、《中国循证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肿瘤防治研究》等中外杂志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

 

王安心,博士,助理研究员,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在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神经病学中心-神经临床试验与临床研究中心工作。长期从事临床研究的项目管理与数据统计分析,曾管理并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卒中登记研究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脑血管病创新药物临床评价技术平台:CHANCE研究”“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金桥项目”“开滦社区队列研究”等多项研究。先后在“Circulation” “Neurology” “Strok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等SCI杂志发表文章40余篇。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生导师,航天中心医院(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医学科技促进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眩晕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会眩晕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健康管理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眩晕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北京神经病学疑难病会诊中心专家、全国VESSEL眩晕规范化诊疗巡讲-神经眩晕专业教授组主讲人之一。先后兼《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及《疑难病杂志》等10多种核心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获2013、2014年度“十佳专家”称号,获2014年度“研究生优秀导师”及“优秀教师”称号,应2014北大(生物医学论坛)进行交叉学科主题演讲,应《中国卒中杂志》作为2015年第5期执行主编,进行眩晕专栏组稿。先后成功申报国家级、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0项,在脑血管病的病因学(动脉硬化、炎性机制及分子机制)、诊断学(早期标记物)、队列研究(卒中预测量表设计)及循征医学(Meta分析)等方面研究较为深入;在眩晕的诊治,包括BPPV(耳石症)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9项,指导研究生15人,发表中英文论文60篇,擅长临床设计及数据的处理。

 

   

 

 

 

 

 

 

 

 

联系事宜

 

(一)培训地点-注册方式

培训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5号(航天中心医院,科教楼多功能厅)。

注册方式:

(1)请学员及时填写“培训注册表”(附后)通过E-mail发送至会务组进行注册登记;名额有限现场不接受报名。

(2)培训费用:

7月10日前交费:2000元/人;7月10日后交费:2500元/人。

培训班统一安排食宿, 费用自理。

(3)注册费可选择提前转账、现场现金或刷卡支付,按交费先后顺序确定名额及座次。选择提前转账的学员注册后请向会务组索取具体汇款方式。

 

会务组联系人:曾勇 张馨雨17080080176 15910660397  E-mailbeidahangtianpxb@126.com

 

(二)航天中心医院周边住宿酒店

 

(1)北京第5季时尚酒店

电话:010-8826830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2号(航天中心医院往北50米路东)

 

(2)海凌宾馆

电话:010-8827560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6号

 

(3)北京玉泉路客房部

电话:010-5176821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83号西门甲10楼(玉泉路地铁口往北100米,中科院高能所对面)

 

(4)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第二招待所

电话:010-66829030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83号院

 

(5)北京长峰假日酒店(四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66号

电话:酒店前台010-68132299

(6)北京毛林惠丰大酒店(四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石路11号(阜石路和永定路交汇处东北角)

电话:010-88637999

     

以上酒店学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预定房间,也可以通过我们会务组进行预定

 

 

(三)航天中心医院路线

 

 

 

 

 

 

 

 

 

 

 

航天中心医院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5号

地铁一号线玉泉路站下车,向北800米路西。

 乘公共汽车78、79、370、389、481、507、612、特10、运通114路到航天中心医院站下车。

 

(四)周边景点:

1)故宫/天安门(距离故宫、天安门17公里)

     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的心脏地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2)八大处公园(距离八大处公园11公里)

     八大处公园,位于北京市西郊西山风景区南麓,是国家4A级旅游区。公园内有八座古寺,“八大处”由此得名。

3)香山公园(距离香山公园13公里)

     香山公园地势崛峻,峰峦叠翠,泉沛林茂,为北京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

 

 

 

会议地图